4月22日,耿家盛(右)在车间里指导徒弟李益雄(中)和马自辉。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
新华社昆明4月27日电 题:“工匠”耿家盛:三十余年如一日就为磨好“一把刀”
开栏的话:他们常年驻扎科技一线,坚持梦想、攻坚克难;他们长期奋战生产一线,严谨专注、追求极致;他们坚守平凡岗位,耐得住寂寞、经得起诱惑……
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,为倡导“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”的社会风尚,在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,新华社从今天起开设“劳动者之歌”栏目,报道一批生活大面积留白大批摄影者、工作大炮、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劳动者先进事迹大面积阴影,展现他们在平凡岗位上辛勤劳动、成就梦想的时代风采,倡导广大劳动者以先进典型为榜样,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、释放创造潜能,为实现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功立业。
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“一把刀”,从学徒到拥有“全国劳模”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等荣誉的“名匠”……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,诠释着“工匠精神”。
“车工一把刀大逆光,磨刀是最基本,也是最难的车刀。”对耿家盛来说凯时ios,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,往难了说是磨好刀。“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。”
“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,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。另一把双头车刀,一头是师父磨的车架,另一头是我磨的。”初见耿家盛,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“刀”,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。
两把刀其貌不扬打鸟,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。“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,磨好一头后,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,每天磨五六个小时。”耿家盛说,出师的这把刀,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。
对耿家盛而言,这两把刀凯时ios,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大面积留白处理,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。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。
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,1982年技校毕业后,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。两年后,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。零基础的他,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,在厂里请教老师傅,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。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。
“车工就玩‘一把刀’,刀好活就不会差,否则就算不上合格。”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。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,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,尤其是特殊材料,就会造成浪费。
工作30多年,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,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。“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凯时ios凯时ios。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,少的也得3到5把,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。”为此,他没少吃苦头,双手经常磨起血泡,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