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话线路建设好了之后,固定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。那时候安装一台固定电话需要上千块钱,电话费也贵。倘若不是单位或单位领导的家里,一般人家都安装不起。公家能掏得起电话安装费和电话费,一般人负担不起。村里也有固定电话,不过都在大队部或者村长、书记的家里。人们要想打电话,就到大队部去打,却不经常到村长、书记的家里去打。那么,局长、村长、书记家里有固定电话,是不是涉嫌以权谋私?
当然没人计较,只能羡慕人家,说那是身份的标配。想想也说得通,在单位办公的时候,有电话打过来,他们可以接到,要是回到家里,上级有紧急事务需要传达,打到单位,没人接,只能打到他们家里,直接通知他们了。也即是说,他们家里安装固定电话只是为了工作需要,并不是以权谋私的行为。要是老百姓也想安装固定电话,就只能自掏腰包了,谁叫他们不是领导呢?
领导公务繁忙,尤其在接到上级通知的时候,会马不停蹄地办事。那个时候,电话比都要快。要是有上级检查任务,还没下来,电话就已经提前通知了。让下级提前做好准备,以免出了乱子。当然,也有领导用公家电话打私人电话的,聊天的,都不能算是工作需要,但做得比较隐蔽,也就没人追究了。
固定电话的特点是固定,不能移动。只要有重要任务,上级就会打电话通知,随后就到。只要电话畅通,就代表言论畅通,执行力到位。要是打不通电话,就说明下级没有好好工作,甚至不能应付突发情况。现在还有这种传统,就是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,下级要保证二十四小时手机开机,能够随时联系,不然就会被追究责任。如此一来,电话就成了政令上传下达的必备工具,也是那个时代信息化办公的首选方案。村里的电话不经常打,打电话的都是村长或支书,向上级反映情况,问明执行任务的具体规划等等。当然,也有在外地打工的人给村里打电话的,要村长或书记去叫他家里人,而村长或书记会让他说出自己的电话号码,挂断电话,以免费电话费。给他叫了人,让他家里人拨过去,算是村里掏了电话费,也算是一项便民工程。只是,时间长了,村长或书记就不耐烦了,专门找了妇女主任做话务员,还要她说话声音甜美,用普通话,慢慢地她就成了知道很多事的人,当然也免不了打几个私人电话消磨时间。等到村里人能安得起电话的时候,她就用村里的电话和别人聊天,甚至打电话听音乐,算是一种福利待遇吧。
商家也学会了公家的做法,给每个门店按固定电话,不仅要负责销售,而且要负责售后问题。只是,销售电话畅通无阻,售后电话经常打不通。固定电话本身就有诸多限制,要是再打不通,就会失去一定的信任。尤其是公家单位,要是有举报电话,经常打不通,或者只是打通了,那边也答应解决,消息却如“石沉大海”,一去不回头,也就失掉了信用。记者给某些企事业单位打电话,询问情况,大多打不通,或者打通了没人表明态度,没人负责,似乎验证了固定电话的表演属性。固定电话的公用属性比较明显,供很多人使用,只是打电话的人身份不能确定,职业也不能确定,甚至有逃犯要用固定电话给家里打电话,却不能被准确定位。因为他用了公用电话,而公用电话的定位比较麻烦,何况他的通话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呢!
固定电话有政治学的意义,也有文化学的意义。可以让远隔千里的人实现信息共享,沟通无阻,却不能见面。而电话本身有着进口的意义,就是从西方进口过来的高科技产品,并非土生土长的玩意儿。人们用上了电话,就相当于进入了现代化。俗话说: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。”就是现代化的生活。其实,只是一种简单的设想。现在早就人手一部手机了,随时上网,又该算作怎样的现代化呢?
固定电话需要固定的人来看管,即便没有固定人来看管,也需要人们传达信息,叫人来接电话。人们接电话的时候需要问明身份,却不能说“我是谁你还听不出来?”“你猜!”,只会浪费电话费。而那时候一分钟几毛钱的电话费让人着实不敢小觑,生怕打电话浪费很多电话费,还不如拿那点电话费买了馒头实惠呢!倘若是商家,电话可以随便打,因为他们要联系业务,赚很多钱,也就不在乎那点电话费了。倘若是官员也可以随便打电话,因为电话费由单位负担,自己不掏钱。倘若是老百姓,电话就不能随便打了,以免费钱太多。
人们认为打电话纯粹是费钱的行为,到了现在,电话费便宜了,网费更便宜了,人们用网络联系,也不用电话了,恐怕连电话业务也快被淘汰了吧。这种趋势有着去中心化的意思,也是互联网文化发展的结果。但是,固定电话还是有,并不能被淘汰,验证着权力上传下达的强势劲头,也验证着公心和责任心。